关系数据库理论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mysql系列之一关系数据库基础理论
正是数据库管理的需要催生了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而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为RDBMS
常见的数据模型有三种:
- 层次模型
- 网状模型
- 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是什么结构形式?

关系模型的基本数据结构就是关系。
关系实际上就是关系模式在某一时刻的状态或内容。也就是说,关系模式是型,关系是它的值。关系模式是静态的、稳定的,而关系是动态的、随时间不断变化的,因为关系操作在不断地更新着数据库中的数据。但在实际当中,常常把关系模式和关系统称为关系。
网状数据库和层次数据库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数据的集中和共享问题,但是在数据独立性和抽象级别上仍有很大欠缺。
用户在对这两种数据库进行存取时,仍然需要明确数据的存储结构,指出存取路径。而后来出现的关系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关系数据库理论出现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

什么是关系数据库逻辑设计?

数据库是需要设计的,数据库设计反映在两方面:
数据库逻辑设计: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与具体的DBMS无关,主要反映业务逻辑。
数据库物理设计:设计数据库的物理结构,根据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来选定RDBMS(如Oracle、Sybase等),并设计和实施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存取方式等。

关系数据库采用的数据结构是什么?

在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所有的数据结构采用二维表的结构表示。通常我们将这些二维表成为关系。在关系型数据库中,每一个关系都是一个二维表,无论实体本身还是实体间的关系均用“关系”的二维表来表示。而二维表就是我们现实世界中进行各种档案管理使用的方法,其中记录了大量的数据。这样就用数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描述了现实世界的一个对象。(1)二维表与关系关系可以用来描述二维表,对应的术语是:关系←→二维表;元组←→二维表中的行分量←→二维表中的列(2)二维表与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一个关系型数据库中的数据对应于一个二维表,其中对应的术语是:二维表←→一个数据库中的表、一个数据视图二维表的行←→数据表中的记录二维表的列←→表记录的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