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什么时候立秋

以前三伏天有多少天?

以前三伏天有多少天?

天文专家表示,根据统计数据,从2015年至2024年,连续10年的“三伏”都是40天。
“初伏”和“末伏”都是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2015年至2024年的夏至到立秋都是有5个庚日,因此这10年的‘中伏’是20天,‘三伏’自然也都是40天。”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说。
据对本世纪100年间的“三伏”统计,伏期为30天的有30年,伏期为40天的有70年,后者是前者的2.33倍。
“如果用数据来说话,我国民间百姓笼统所说的‘三’伏天,其实应该叫‘四’伏天,‘四’伏天更切合实际,也更准确一些。”史志成说。
那么,40天的伏天一定比30天的伏天热吗?未必!天文专家表示,伏天究竟有多热,是由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阳光照射强度、地表湿度等多种气象因素综合而成,因此,40天的伏天不一定比30天的伏天炎热。
入伏后,一年中气温高、湿度大的日子来了。史志成提醒,伏天期间,高温时段多注意休息,及时补水,清淡饮食,加强对心脏的保养,避免熬夜,规律饮食,充足睡眠,适当午憩。

出梅入伏的最佳时间?

乙未年芒种后丙日【入梅】。阴历四月二十日【芒种】(癸丑)。四月廿三日(丙辰)“入梅”。
【小暑】后未日晴天“出梅”。阴天“反梅”。五月廿二日【小暑】(甲申)。六月初三(乙未)
晴天“出梅”。
乙未年【入伏】:
关于【入伏】口诀:夏至三庚便“数伏”。
2015年06月22日【夏至】。
23日(庚午) 第一个庚日
07月03日(庚辰) 第二个庚日
07月13日(庚寅) 第三个庚日 入伏 初伏
07月23日(庚子) 中伏 大暑
大暑与立秋之间有两个庚日,则中伏20天。
07月23日(庚子)第一个庚日
08月02日(庚戌)第二个庚日 08月08日立秋
中伏20天,
08月12日(庚申) 末伏。

夏至在哪天?

夏至在每年6月21日前后(2019年夏至日为2019年06月21日,星期五,阴历五月十九)。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夏至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夏至前后,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慢,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在北半球的时间比在南半球长8天,因此北半球的夏天要稍稍漫长一些。“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由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人们看起来太阳在星空中每一回归年自西向东运行一周。太阳在星空中移动的路线叫做黄道。用黄经表示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规定太阳黄经每变化15度叫做一气。古代历法以太阳历二十四气配阴历十二月,阴历每月二气:在月初的叫节令,在月中以后的叫中气。如立春为正月节令,雨水为正月中气。“二十四节气”分十二节令和十二中气。有时也通称为节气,即通常说的二十四节气。又因一回归年365.2422太阳日并不是整数,所以不能固定,所以冬至、春分、夏至、秋分,一般都在12月,3月,6月和9月的21或22日,相差一天左右。“二十四节气”四季为序: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