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的10条禁忌

二十四节气歌对气象工作帮助可大了?

二十四节气歌对气象工作帮助可大了?

立春
  2月3日~5日,太阳达黄经315度。“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回暖,万物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这一天春季开始。
  雨水
  2月18日~20日,太阳移至黄经330度。表示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7日,太阳移至黄经345度。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但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3月21日~22日,太阳移至黄经6度,阳光直照赤道。“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4月5日~6日,太阳移至黄经15度。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
  谷雨
  4月19日~21日,太阳移至黄经30度。“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立夏
  5月5日~6日,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万物生长,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也已进入夏季欣欣向荣的繁忙季节了。
  小满
  5月20日~22日,“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5日~7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需要及时进行夏收、夏管和夏种了。
  夏至
  6月20日~22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90度,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
  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因为菊叶灰里含有一种杀虫的化学成分菊脂,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绿色“农药”。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为此“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内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小暑
  7月6日~8日,太阳达黄经105度,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2日~24日,此时太阳已达120度,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立秋
  8月7日~9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135度。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2日~24日,“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7日~9日,此时太阳达黄经165度,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24日,太阳移至黄经180度,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寒露
  10月8日~9日,太阳移至黄经195度。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
  霜降
  10月23日~24日,此时太阳达黄经210度。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11月7日~8日,太阳移至黄经225度,这一天起冬天开始。
  小雪
  11月22日~23日,此时太阳达到黄经240度,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6日~8日,降雪天数和降雪量比小雪节气增多,地面渐有积雪。
  冬至
  12月21日~23日,太阳移至黄经270度,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小寒
  1月5日~7日,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
  大寒
  1月20日~21日,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农业禁忌谚语?

1、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2、人勤地生宝,人懒地生草。
  3、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4、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
  5、冬备夏,夏备冬。
  6、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7、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8、伏里雨多,谷里米多。
  9、良种加良法,生产才得发。
  10、基肥施得足,麻高又厚肉。
  11、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12、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13、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14、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15、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16、三月雨,贵似油;
  17、疏禾有谷粜,密禾捞柴烧。
  18、麦收三月雨,单怕四月风。
  19、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20、伏日深耕田,赛过水浇园。
  21、秧好一半禾,苗壮一半产。
  22、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23、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24、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25、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26、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27、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28、若是饿时没有糌粑吃,小田长满茅草由它去。
  29、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
  30、田的渠头渠尾,人的前生后生。
  31、一阵太阳一阵雨,栽下黄秧吃白米。
  32、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33、秋天践踏麦穗太荒唐,冬天拾起米粒太可怜。
  34、伏里一天一暴,坐在家里收稻。
  35、春放洼,秋放沟,六月七月放山头。
  36、人怕老来穷,禾伯寒露风。
  37、种地不用粪,等于瞎胡混
  38、秋天不干的.热火朝天,冬天怎么能舒舒服服。
  39、良种无良法,神仙也无法。
  40、四月雨,好动锄。
  41、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42、春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
  43、春天种的多,秋天收的多。
  44、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45、四季务农,关键在春季。
  46、立秋早,秋风迟,白露种麦正适宜。
  47、莫换田地,要换种子。
  48、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49、处暑雨,贵如金。
  50、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51、冬暖多瘟疫,夏冷不收田。
  52、六月下连阴,遍地出黄金。
  53、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54、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55、伏里无雨,谷里无米;
  56、麦种泥窝窝,过了年吃馍馍。
  57、麦后种麦之道,无需父子商量。
  58、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59、头秋旱,减一半
  60、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61、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62、春天的雨,秋天的宝。
  63、头伏早,二伏迟,中伏切顶最适宜。
  64、三年不选种,增产会落空。
  65、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66、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67、好种出好苗,好葫芦结好瓢。
  68、一冬早,三季好。
  69、人不缺地工,地不缺人粮。
  70、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