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蜜的最好的方法

大山楂丸制作过程?

大山楂丸制作过程?

材料:干山楂50g、炒麦芽20g、炒六神曲20g、蔗糖100g、蒸馏水270ml、炼蜜100g。
制作方法:
1.取山楂干50g、炒麦芽、炒六神曲、粉碎、过筛、混匀。
2.另取蔗糖100g加水40ml,溶解备用。
3.取蜂蜜100g,放入锅中炼蜜。
嫩蜜:指蜂蜜加热至105~115℃而制得的制品。嫩蜜含水量在20%以上,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适用于粘性较强的药物制丸。炼制成相对密度约为1.35(70)时与蔗糖水混匀过滤。(注:白糖不能放到锅中熬制)
4.炼蜜与粉末混匀,制成大蜜丸,每丸9g。
5、炼蜜
6、炼蜜与蔗糖水混合
7、与粉末混合
8、制成大山楂丸

桑麻丸的自制方法?

采集桑叶(或者桑葚)适量,漂洗干净,晒干研末,过80目筛。另外将黑芝麻研末过筛。两种药粉按照1:4的比例混合,加入适量的蜂蜜搅拌并制作成蜜丸。每丸约6g即可。(桑麻丸的原料以带霜的桑叶和黑芝麻为好。)。

如何炼蜜为丸?

炼蜜为丸的方法是,将蜂蜜置入陶锅里,陶锅放在炉灶上用中小火慢慢化开,待蜂蜜化开后,及时将要炼制蜜丸的材料(汤汁或细粉)加入化开了的陶锅中,用陶勺拌匀晾凉,然后按需求大小做成丸即可。这里注意几点,一是汤汁要炼制浓稠,二是粉料要细腻,三是蜂蜜化开后及时放入材料,放入材料后要将陶锅离开炉火。

做蜜丸蜂蜜放太多了,做出来的蜜丸太粘了,怎么办?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蜜粉比例不当即用蜜过多造成,从专业角度讲即是伤蜜,出现伤蜜有时是对药粉用量估计不足。避免伤蜜可采用分次加蜜的方法。若已伤蜜,可酌加适量药粉。
附:手把手教您做中药蜜丸
中药蜜丸是将药物细粉以炼制过的蜂蜜为粘合剂制成可塑性的固体药剂。蜜丸在中成药中是中医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蜜丸常用于治疗慢性病和需要滋补的疾病。古人所述丸者缓也,即主要指蜜丸剂的效力,是说丸剂在体内溶化缓慢,但药效持续作用时间较长。
蜂蜜是蜜丸的主要载体,它不仅能起到粘合的作用,同时也有一定的药效,与主药相辅相成,增进疗效。由于蜂蜜含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滋补作用;味甜能矫味;并具有润肺止咳,润肠通便,解毒的作用。这些均符合祖国医学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除众病、和百药的论述。
一、蜂蜜的炼制
蜂蜜的炼制系指蜂蜜加热熬炼的操作,得到的制品称炼蜜。炼蜜由于炼制程度不同分成三种规格,即嫩蜜、中蜜(大家常说的炼蜜一般就是指中蜜,大部分蜜丸都采用中蜜)、老蜜,可根据处方中药材性质选用,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一般冬季用稍嫩蜜,夏季用稍老的蜜。
1、嫩蜜。蜂蜜加热至105-115℃,含水量在14%-20%,密度为1.35左右,色泽无明显变化,稍有粘性。嫩蜜适合于含较多油脂、粘液质、胶质、糖、淀粉、动物组织等粘性较强的药材制丸。
2、中蜜(炼蜜)。嫩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116-118℃,含水量在14%-16%,密度为1.37左右,出现浅黄色有光泽的翻腾的均匀细气泡,用手捻有粘性,当两手指分开时无白丝出现。中蜜适合于粘性中等的药材制丸,1000克蜂蜜大约能出炼蜜800克左右,大部分蜜丸采用中蜜。
3、老蜜。中蜜继续加热,温度达到119-122℃,含水量在10%以下,密度为1.4左右,出现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手捻之甚粘,当两手指分开出现长白丝,滴入水中成珠状。老蜜粘合力很强,适合于粘性差的矿物质或纤维质药材制丸。
二、蜜丸的做法
1、将组方的药物干燥后打粉。
2、一般以药粉的重量按1∶1.5左右的比例备好蜂蜜,如1000g药粉,备1200-1500g蜂蜜。(药料中糖质、胶质、淀粉较多的,则以1∶1~1.2即可)
3、熬炼蜂蜜(见上节蜂蜜的炼制)。
4、按丸药药料的成分,分别配以老密、中蜜、嫩蜜。(如药料以草根、树皮为主,纤维多不易粘结的用老蜜。如药料中以含糖或含胶质或含淀粉较多容易粘结的用嫩蜜。药料成分适中的用中蜜,制蜜丸一般大多用中蜜。)
5、调药。将熬炼好的蜂蜜用勺子倒入盆装的药粉内,同时成园周快速搅动(就像平时做饺子加水和面一样),边倒蜂蜜边调药粉,不能加得太多,蜜多了丸子不易成形。
6、搓条、和丸。(用清洁消毒的刀具、菜板)和丸时可用少许芝麻油点于掌心以使久药光亮。可将和好的药团分为几大坨,每大坨再分为几小坨,每小坨搓条后,在菜板上分切为小节,每节在揉搓一丸,大概每丸约10g左右即可。
7、包装。先备好食品保鲜膜(或食品袋),每张大约10X10cm大小。每和一丸就用薄膜或袋包裹一丸。
三、蜜丸制作的常见问题
1、炼蜜不当 。炼蜜是丸块法制小蜜丸的关键环节之一。炼蜜偏嫩,会出现黏腻、黏附器皿、操作台及搓丸板等现象,丸粘表面亦不光洁。炼蜜偏老,亦会给其后的操作带来困难,尤其是冬季,气温低,丸块冷却快,搓条极为困难,此时,可在丸块中加入少量热开水重新混合均匀 。
2、蜜粉比例不当即用蜜过多(可称伤蜜)或用蜜不足(习称欠蜜)。伤蜜时制得的丸块塑性好而弹性差,搓成的丸条,分割的丸粒容易变形和粘连,出现伤蜜有时是对药粉用量估计不足。避免伤蜜可采用分次加蜜的方法。若已伤蜜,可酌加适量药粉。出现欠蜜时,不要勉强做下去,可在丸块中添加适量炼蜜重新混匀以求丸块的质量。
3、下蜜温度不当。一般药粉多趁热下蜜,因炼蜜温度高,流动性好,渗透好,易于丸块的制作。但在有些情况下蜜温不可太高,如处方中有树脂药物,如乳香、没药、血竭等,蜜温过高可使这些药粉溶化,冷却后硬结或块(嫌称骨头)于搓条制丸及吞服均为不利。还有芳香药物亦不可下热蜜,以防有效成分的损失。上述情况下蜜温应当控制在60℃以下为宜。
4、胶类药物的处理。有些处方胶类药物比例过大,影响制丸。实际工作中常常采用炒胶珠的方法解决。按照中医治病的要求,以补见长的胶类药物,应烊化服用为宜。因此不能采用逢胶炒珠的办法。此时,可将胶加水溶化并进行适当浓缩,再根据药物的多少,加入适量炼蜜继续热溶,然后与药粉混合。但须注意,加入的炼蜜既不可过量,又不宜偏老。炼蜜偏老加上胶冷却后易凝固,搓条制丸是十分困难的。
5、草类药物的处理。处方中草类药物过多,粉碎困难和用蜜量大是其弊端。可采用煎煮浓缩取汁的办法来处理这类药物。这样可便于粉碎,也可减少用蜜。
6、油脂类药物的处理。此类药物制得的丸块在搓条、割丸时容易打滑,甚至形不成丸粒。此时,可采取临时脱脂法,即将搓好的丸条用湿毛巾盖至2~3min,使丸粒表面的油脂脱去一部分。
7、制作蜜丸整个过程,包括器皿和操作人员都必须要做到洁净、卫生,尽量避免蜜丸被污染。
现在很多朋友养生意识很强,喜欢自己在家做蜜丸,所以在此简单给大家介绍了一点这方面的相关知识(部分内容摘自网络),仅供参考。由于中药相互作用很复杂,除了经典方外建议大家不要自己擅自组方做蜜丸,必要时可咨询中医医师或中药师。
(文章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生)